2023年8月21日 – 近日,全球領先的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發布了《推進合作:二十國集團(G20)國家科研人員學術產出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G20國家科研人員在過去二十余年間的學術產出進行分析,《報告》發現:在全球范圍內, G20國家的國際合作學術產出平均占比呈上升趨勢,各國正以更緊密的學術合作擁抱開放科學,共同推進可持續目標的實現。全球發展中國家的科研創新實力正在迅速提升,中國作者的學術產出數量逐步增加的同時,其跨國合作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全球發展中國家的學術產出快速增長
G20是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論壇,在塑造和加強所有重大國際經濟問題的全球架構和治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成員國都大力開展研發工作,并利用自身創造或從他國習得的科學技術來造福全球社會與經濟。在學術產出方面,從1999年至2022年, G20國家發表的科研文獻從不足89.5萬份增長到了逾314萬份,其發文的全球占比從72%增長至79%;中國作者參與的科研文獻發表數量以每年14.7% 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印度、沙特阿拉伯以及印度尼西亞的這一數值分別為11.2%、16.0%和 20.1%。全球發展中國家總體學術產出以及高被引文獻產出的快速增長表明,全球發達國家與全球發展中國家在科學創新實力上的差距逐漸彌合。
在學術合作方面, G20國家的合作變得愈加緊密,且在產學合作上全球發達國家的合作程度高于全球發展中國家。G20國家的國際合作發文平均占比從2012年至2016年的20.1%增長到2017年至2021年的24.3%。在2022年, G20中發達國家學術界與企業界合作發文的平均占比為5.1%,同年G20中發展中國家的這一比例為1.9%。
中國科研人員學術產出領跑G20各國
在學術產出方面,中國科研人員的學術產出數量從1999年的不足4.4萬份增長到了2022年的逾102.2萬份,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4.7%,增長率在G20國家中排名第三,遠高于G20所有國家的年均復合增長率5.6%。從2020年至2022年,中國的學術產出數量一直位居第一。
在學術影響力方面,中國的歸一化引文影響力(FWCI)到2022年增長到1.1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FWCI增長最快的G20國家之一。同樣,在2022年,中國的前10%高被引論文占比增長到11%左右,是2002年占比的2.3倍,這使中國成為G20國家中前10%高被引論文占比增長最多的國家之一。然而,在中國2012年至2021年發表論文的作者所屬機構中,學術機構占68.9%,企業僅占15.9%,相較于G20國家的平均值33.4%存在一定差距。
在學術合作方面,在2012年至2021年期間,與中國合作發表科研文獻最多的三個國家依次為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其中,中國與美國的合作發文量從2012年至2016年的不足18.5萬份增加到2017年至2021年的逾30.1萬份。同時,隨著中國科研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與中國開展學術合作項目和交流活動,中國的學術產出合作伙伴正趨向多元化。 2021年中國已成為了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這四個G20國家的第二大學術產出合作伙伴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表示:“聚焦中國,我們會發現在過去30年間,中國無論在學術產出、學術影響力還是國際合作方面,都實現了全方位的顯著進步。中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出色表現與全球范圍內日益緊密的科學合作趨勢密不可分。隨著中國對于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提倡在國際社會引發了越來越廣泛的共鳴,我們期待看到中國的科研人員以后進一步與全球其他國家開展學術交流,加強創新合作,共享創新成果,以創新發展引領世界經濟持續發展?!?/p> 以更開放的知識與更緊密的合作,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全球科研界在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各國也正不斷積極尋求合作,力求共同攻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難題。例如,《報告》揭示了G20國家在目標2(零饑餓)方面學術產出的國際合作十分活躍和密切,這對于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和改善營養狀況,促進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報告》通過用相對活躍指數(Relative Activity Index, RAI)衡量一個國家在相關領域的科研活躍情況,發現各國對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注側重點有所不同。例如,巴西和印度尤其倡導和支持目標2(零饑餓),印度和中國對于目標0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尤為重視,美國和英國則特別關注目標10(解決不平等)。 “為了建立一個能夠跨越國界、應對全球挑戰的繁榮科研生態,合作和交流正是關鍵所在。隨著科學發現變得更加容易獲取,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都可以使用和借鑒這些發現,提高學術質量,共同迎接未來挑戰?!?愛思唯爾全球首席學術官Nick Fowler博士表示,“作為擁有Scopus、SciVal等專業解決方案的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一直致力于基于自身的資源和優勢,開放數據,共享分析工具,促進開放科學發展,以科研洞察推進研究成果轉化,并更加緊密無界的科學合作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p>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